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450字。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I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丰子恺从小就喜欢绘画,加之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人世间的美好事物,逐渐形成了他      的漫画风格。丰子恺是个童心很重的人,那些        的儿童生活场景,在他眼中都充满了趣味,他通过细腻观察将之一一融于画作巾。他的漫画画面简洁,只撷取生活中极平常的场景,题上他精心      的具有文学素养的句子,便传达出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品质。
  A. 独具匠心  孰视无睹   提取
  B. 独具匠心  司空见惯   提炼
  C. 独树—帜  司空见惯   提炼
  D. 独树—帜  熟视无睹   提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结合使用排除法。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主要体现在做事的技巧娴熟,胸有成竹。 独树—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主要不但体现方法独特,还要有所成果。此处修饰下文的风格,一般用“独树—帜”。 孰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此处语境要表达“儿童生活场景”, 经常看到,不足为奇,所以选用“司空见惯”。 提取:(1)从负责保管的机构或一定数量的财物中取出(存放的或应得的财物);(2)提炼而取得。提炼:(1)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2)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从芜杂的事物中找出有概括性的东西。此处是要表达丰子恺写出的有概括性的句子,所以选用“提炼”。故选C。
  【点睛】此考点,在备考中应对容易出错、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词语,尤其是近义词语的积累,化整为零,分散记忆,并注意结合语境,在训练和运用中巩固。辨析词语的方法技巧总结如下: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关键语素。
  2.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B.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D.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构成、作用等,联系语境正确判断。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解释为“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其中“环珮”是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B项,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意思是“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C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解释为“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代指山,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D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意思是“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其中用“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代指声势浩大的军威场面。故选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       ,      ,      。       ,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深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①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
  ②只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③都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才可能把握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⑤期待躺在安乐椅上过着逍遥岁月的想法
  ⑥任何信仰缺失和庸政懒政、怠政的现象
  A. ②④①⑥③⑤ 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③②④⑤ D. ②④③⑤①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做语句衔接这类题目,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而言,应做到:话题一致:顺序合理;前后照应;句式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意境和谐,语境一致;关键词过渡衔接。根据横线后的标点,前两个横线处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排除BC。②④的衔接符合关联词语“只有……才”的句式运用,表明在首句的前提条件下,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性;③句放在②④的后面,表意突兀,不合语境,排除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