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6160+5990字。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一(3份)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一 1 针对提升一 知信息转换“三方式”明设题陷阱“五角度”——突破高考第1题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一 2 针对提升二 论证命题有趋势据文依题“六角度”——突破高考第2题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一 3 针对提升三 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突破高考第3题 Word版含解析.doc
针对提升一 知信息转换“三方式”,明设题陷阱“五角度”
——突破高考第1题
这类题目题干往往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涉及文本内容的理解,命题者往往把这种理解加工、转换成等值或不等值的选项,而考生感觉最难的是辨别不清形异意同、形似意异这两种选项,也就难以确认选项是否对原文进行了等值加工、转换,导致少数同学在此题上失分。
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进行判断。
命题者在命置选项时一般不是直接摘抄原文的句子,而是往往运用“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手法对原文的信息内容进行改换,这就出现了形异意同、形似意异这两种选项。因此, 要掌握高考命题者在命置此类选项的规律,熟悉信息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以及在这种方式下可能设置的陷阱。这样在“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的解题过程中才能正确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
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
所谓整合概括,就是在命置选项时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
所谓设题陷阱中的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在整合概括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判断错误。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乍看与原文的说法相同,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所谓设题陷阱中的混淆是非,就是命题者在整合概括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了的事情在加工转述过程中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
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
误判原因:题源定位不准,不会概括。
精准指导:抓关键词,进行准确题源定位;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看是否造成了似是而非,曲解文
……
针对提升二 论证命题有趋势,据文依题“六角度”
——突破高考第2题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2017年考查的新题型,2018年、2019年继续考查了这一题型,虽然考生对此类题型进行了复习,但往往找不到选项的具体比对方向,有的选项也找不到具体的答题区域。
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
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高考对任何文本的考查都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命题,论述类文本也不例外,所以对论证的考查是必然趋势。既然高考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考生也完全可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答题。
所谓分析论证,是指围绕论点分析文本、逻辑论证的过程,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这是一种新的题型,需要考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以上方面就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角度,也是高考时考生误判的原因,当然每一选项的命题角度往往是几个角度的融合。
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
对“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类题目,考生易从以下方面失分:
[误判原因一] 不明选项的命题角度,找不到比对方向而失分
误判角度 高考示例 名师解析 精准指导
不辨论证
方法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1)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2) (1)是从论证内容命题的。(2)“对比”点明是从论证方法角度命题的 熟练掌握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
不明论据作用 (2019•高考全国卷 Ⅰ 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1)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2) (1)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是论据,(2)是论据的作用 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
……
针对提升三 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
——突破高考第3题
近三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第3题题型设计虽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但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真正把握文本观点。考生不明白选项语句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只想在原文内找到相关词语或概念进行比对,因此,正答率非常低。
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
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因此,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一命题点。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近三年全国高考卷的第3题都属于推断题。
(一)选项外在形式
1.题干设计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从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常常采用以下形式:
选项形式 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
假设形式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
因果形式 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的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条件形式 充分条件:A可以推导出B,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推理两原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注意原文选项中的关键词“只要……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