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10字。
八年级《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
教学内容 《回延安》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讲读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现代,学习《回延安》这样特殊形式(信天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学了枯燥的古诗或是乏味的现代诗中感受新颖。可以在信天游的歌曲中感受到诗歌的不同之处。在分析课文时,可以对延安的历史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本篇课文是一首深情的现代诗歌,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及策略 1.采用多媒体直观法;把诗歌里所设计的图片设置为课件图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的内容。
2.引导学生想象法:多媒体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融入其中。
五、媒体选择与设计 1.采用多媒体直观法;把诗歌里所设计的图片设置为课件图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的内容。
2.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听,跟读,有感情的朗读,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一、从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导入,让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地方对我们中国革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明确延安后,课件导入关于红色圣地延安的图片。
教师活动 了解延安的历史意义,通过图片文字了解,从而引出作者和延安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1.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2. 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的变化,心情无限兴奋喜悦,于是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方式写下诗作《回延安》,抒发了对延安的深沉怀念,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3. 关于信天游: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预设学生行为 1.了解作者的简介以及课文的背景。
2.读题,初步感知题目里含有的热爱延安的情感。
3 .学习陕北民歌体——信天游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祖国的今天是靠着无数的战争得来的,从而引出了延安,以及当时身在延安的作者,从而明白作者对延安的感情,也学习陕北民歌体信天游的格式。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学生感受不了作者久别回延安的心情。对策:可以假设十年没见的老朋友再见面的心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