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60+4680字。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1)故垒( ) (2)酹江月( ) (3)狼狈( )
(4)何妨( ) (5)吟啸( ) (6)樯橹( )
(7)萧瑟( ) (8)纶巾( ) (9)料峭( )
答案 (1)lěi (2)lèi (3)bèi (4)fánɡ (5)yín
(6)qiánɡ lǔ (7)sè (8)guān (9)qiào
2.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今义: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2)多情应笑我
古义:
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 (1)杰出的。(2)多愁善感。(3)刚才。
3.一词多义
(1)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道之行也 道芷阳间行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2)如人生如梦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任一蓑烟雨任平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王甚任之
(4)且何妨吟啸且徐行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答案 (1)动词,说 名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2)动词,好像 动词,到……去,往 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任凭 名词,任务,责任 动词,信任 (4)连词,词义为“又……又……”“一面……,一面……” 副词,暂且 副词,将,将要 副词,尚且,还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1.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答案 □0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02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03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 □04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
……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散文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一连串 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 ,本相毕现, 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 地用这个手法。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B.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C.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D.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都是搭配不当。一、“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搭配不当,“在……看来”不搭配,应改为“从……看来”,据此可排除A、C两项;二、“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主谓不搭配,“表明”改为“概括”,据此排除D项,选B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目不暇接 降服 轻车熟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