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50字。

  《苏轼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二、知识链接:
  1、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三、课文阅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