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80+15230字。
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97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蠡(lǐ) 癖好(pǐ) 夙遭闵凶(mǐn)
衡阳之浦(bǔ)
B.睇眄(miǎn) 棨戟(qǐ) 舸舰弥津(ɡě)
或棹孤舟(zhào)
C.东隅(yú) 捧袂(quē) 叨陪鲤对(tāo)
云销雨霁(jì)
D.期功(jī) 潦水(liǎo) 责臣逋慢(bū)
星分翼轸(zhěn)
答案 B
解析 A.“浦”读pǔ。C.“袂”读mèi。D.“潦”读lǎ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遄:迅速
C.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
答案 C
解析 控:投,落下。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彼且奚适也
③而御六气之辩④空余报国之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D
解析 ①连词,表转折;②副词,将要;③④都是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俊采星驰 ③眄庭柯以怡颜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⑤悦亲戚之情话 ⑥谨拜表以闻 ⑦德合一君 ⑧屈贾谊于长沙 ⑨目吴会于云间
⑩园日涉以成趣
A.①⑨/②⑩/③⑥⑦⑧/④/⑤
B.①⑤/②⑨⑩/③⑥⑦⑧/④
C.①/②④⑤/③⑦⑨/⑥⑧/⑩
D.①⑤/②③④/⑦⑨⑩/⑥⑧
答案 A
解析 ①⑨名词作动词;②⑩名词作状语;③⑥⑦⑧使动用法;④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意动用法。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幼稚盈室 B.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C.腹犹果然 D.零丁孤苦
答案 D
解析 D.孤苦:古今义都是“孤单无靠,生活困苦”的意思。A.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B.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学位中最低的一级。C.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6.下列各句中,和“复驾言兮焉求”句式相同的一组是(3分)( )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童子何知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而莫之夭阏者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门虽设而常关 ⑦大王来何操 ⑧蚓无爪牙之利
A.①②⑤⑦ B.③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⑦
……
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101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
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
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
(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
C.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很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D.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
B.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文章将中国古代推崇“孝”道和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进行了对比,令人警醒。
D.文章引入“孝”的话题后进行古代典籍例证,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等为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的。
B.《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
C.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洗脚根本就不是“孝”,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D.“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乱世出奇才——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