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70字。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 陈述自己意见 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虚心以纳下”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二、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二)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     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