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720字。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
2020.1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1. 学校开展“红色之旅”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述“红色故事”的演讲稿,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5)题。(10分)
①曾几何时,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响起了红军“嗒嗒”的马蹄声;曾几何时,峰峰如剑的娄山关前,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②茫茫两万五千里长征路,面对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面对山径崎岖的冰山雪岭,面对险象环生的沼泽草地,所有红军官兵 (艰、坚)守着这样一个铁的承诺:只能攀登,不能停留,只能向前,不能回头,直至牺牲自己的一切。③正是有了这种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在他们蓦然倒下的瞬间,仍不忘伸出手臂指向前进的方向,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④这些 (震、振)撼心灵的画面告诉我们,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也告诉我们,中国红军长征史,就是红军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下的奋斗史。⑤我们应永远铭记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让它永远像点燃的火炬一样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
⑥长征是地球上一缕永恒的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首不朽的 。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蓦然(mò) 鲜血(xuè) B. 蓦然(mò) 鲜血(xuě)
C. 蓦然(mù) 鲜血(xuě) D. 蓦然(mù) 鲜血(xuè)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艰 震 B.坚 震 C.坚 振 D.艰 振
(3)文段中第②句画线词语“山径崎岖”的意思是“山间小路高低不平。”下面词语与“山径崎岖”中的 “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另辟蹊径 B.曲径通幽 C.一狼径去 D.羊肠小径
(4)文中第⑥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红飘带 千古赞歌 英雄史诗
B. 英雄史诗 红飘带 千古赞歌
C. 千古赞歌 红飘带 英雄史诗
D. 红飘带 英雄史诗 千古赞歌
(5)对文段中语句修辞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句中“峰峰如剑的娄山关前,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B.第②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强烈,写出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官兵勇敢向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C.第④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意在突出中国红军无比坚定的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与信念。
D.第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飘扬的国旗”比作“燃烧的火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征精神的经久不息。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蓦然”的“蓦”读作mò,“鲜血”的“血”读作xuè.故选:A。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第一处应是“坚守”,没有“艰守”一词;第二处应为“震撼”。故选:B。
(3)本题考查字词意思的理解。“山径崎岖”中的“径”指的是路。
ABD.词语中的“径”都指路。
C.句意:一只狼径直离开。径:径直。
故选:C。
(4)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填写。解答此题注意每个空格前的数量词,根据平时的搭配习惯来确定答案。“一缕”应对应“红飘带”,“一部”应对应“史诗”,“一首”则对应“赞歌。
故选:D。
(5)本题考查修辞判断与作用理解正误的判断。
ABD.正确;
C.有误,排比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句子组合而成,而此句话只有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
故选:C。
【解答】答案:
(1)A
(2)B
(3)C
(4)D
(5)C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2.一位同学作为“踏上红色之旅—井冈山”的志愿讲解员,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甲】革命先辈刘仁堪在敌人的酷刑面前铁骨铮铮,守口如瓶,敌人残忍的割掉了他的舌头,他就用脚趾蘸着自己身上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革命先辈伍若兰(朱德之妻)为掩护红四军主力撤离时受伤被捕,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她坚贞不屈,直至头颅被敌人砍下都没有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