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90字。
专项训练三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中国曾存在两种不同的帝国模式,各自起源、发育于中国东部的雨养农业区域,以及位于它以西的中国内陆亚洲边疆。前者是以秦—汉—隋—唐—宋—明等帝国为典型的汉族帝国模式,后者则是崛起于汉族帝国边疆的内亚边疆帝国模式。近现代中国版图,就是由这两种帝国模式共同参与的国家建构过程所型塑的。
汉唐帝国模式的国家建构到唐代形成一个巅峰,它的疆域之大令人印象深刻。但唐初维持此等规模的版图实际上只有四十年左右,它中后期的版图就大不一样了。从10世纪以后,采纳汉唐帝国模式的王朝国家更是没有能力把广阔的西部中国纳入自己的版图。唐的疆域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部分,即府县建制地区和羁縻地区。唐代的羁縻体制为后来诸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被置于这一控制体系下的地区和人群,可能遵循两条非常不同的路径演变:一是经由土官、土司、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的过程而逐渐内地化,并最终被纳入国家版图;二是中央王朝与这些地区和人群的关系长期停滞在羁縻、册封体制下,则可能最终转化为对等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西部中国的广大幅员变成中国版图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恰恰就是因为有崛起于中国内亚的边疆帝国参与了中国国家建构活动的缘故。这一类型的帝国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发达、成熟于清。它在治理汉地方面基本上包纳了汉唐帝国治理模式,而它多于汉唐帝国模式的,是对中国的整个内陆亚洲部分贯彻国家主权、实施国家治理的一套制度体系,在清代以理藩院为其执行机构。理藩院所管,涉及设官、户口、耕牧、赋税、兵刑、交通、朝贡、贸易、宗教等各方面的当地事务。这些都是汉唐式帝国在府县建制之外的地区从未履行过的国家职能及权利。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是雍正帝,他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中国的内亚帝国模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理想目标,与汉唐帝国模式也大不相同。后者一直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也就是用汉文化整个地覆盖全部国家版图作为远期目标。而前者则试图在帝国内部保持不同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宜的不同管治体制。清代官方颁布的包含满、蒙、汉、维、藏五种文字对照的词典,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证。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国家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无比重大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国家观念》作者 姚大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王朝的疆域分为府县建制地区和羁縻地区两个不同部分,羁縻体制一直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B.羁縻地区有的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国家版图,有的长期停滞在羁縻、册封体制下,最终转化为对等国家。
C.汉族帝国和边疆帝国同时产生并共同参与国家建构,近现代中国版图就是由这两种帝国模式共同型塑的。
D.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若干个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数十个这样的历史家园构成了中国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概括地交代两种帝国模式的概况,然后分述两种模式的发展及特征,最后阐述其历史意义。
B.第2段述及唐代疆域之大,意在强调广大西部地区早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C.第3段引雍正帝的话,是为了说明汉唐式帝国在府县建制之外的地区从未履行过的国家职能及权利。
D.第4段引清王朝颁布词典事,意在说明帝国内部所保持的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管治体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隋—唐—宋—明等六朝帝国为典型的汉族帝国模式,在中国东部的雨养农业区域诞生并成熟。
B.宋、明两朝的版图整合所到达的最大范围就是府县建制地区,不包括中国西部居住的各大型少数民族。
C.边疆帝国采用汉唐帝国的模式对中国的整个内陆亚洲部分实施有效管理,以此参与中国国家建构活动。
D.清王朝颁布五种文字对照的词典,在帝国内部保持不同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特征,实行不同管治体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军师吴用和梁山聚义
作为军师,吴用最显著的政治事功首先体现为“智取生辰纲”“劫法场”“智取大名府”等武力行为的事先谋划,这彰显出吴用有兵家的气质。除此而外,他使用言辞创造和扭转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