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br>
<br>
  教学重点<br>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br>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br>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br>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br>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br>
  教学难点<br>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br>
  2.孟子的论辩技巧;<br>
  教学过程<br>
<br>
第一课时<br>
  一、预习<br>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br>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br>
  二、关于孟子<br>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br>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br>
  1.民本主义思想。<br>
  2.邦国的主权在民。<br>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br>
  4.政事以民为归宿。<br>
  5.用人以民意为准。<br>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br>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br>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br>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br>
  三、课文诵读、感知<br>
  思考:<br>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r>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br>
  明确:<br>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br>
  2.文章分三部分:<br>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br>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