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450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答案】A 
  【解析】B.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拙劣晦涩让人看不下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