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
【新教材】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新教材】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新教材】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解析版).docx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原卷版).docx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学案
1. 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一、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掌握田园诗特点: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
……
第二单元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学设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记叙了在多日雨后的放晴日,孙辈替长辈收麦的事情。全诗并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写了劳动中以饼充饥,劳动后喝酒等情形,从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及劳动的欢乐。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写作背景。
3.利用网络查资料,翻译全诗。
4.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齐读下面古诗,导入新课。
悯农二首(其二)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的第二首,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辙的一首反映古人劳动生活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
……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4.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