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50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语言魅力。
2.能区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 概括段落大意,培养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 比较概括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德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爱好,提升学生诗歌赏析水平。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分析入手,概括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品味钱钟书先生语言,品味作品语言的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行文布局的特点。
2.赏析文章中语句的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1.泛读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我们先来看这几段精彩的语句:
1、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3、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4、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二 作者及背景
1.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见课件)
2.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谈艺录》诗话;
《管锥篇》文论;
《七缀集》文论集。
3.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 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kàng)高歌
B、颦蹙(píncù) 给(jǐ)予
吞声咽(yàn)理 应(yìng)运而生
C、缄(q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o)不休 数(shuò)见不鲜
D、叫嚣(xiāo) 熨(yùn)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至
2.积累下列成语
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推转起来,形容力量很大。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一蹴而就: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屡次,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