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160字。
高三阶段性抽测一
语文
2019.10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人生 ▲ ,好似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病隙碎笔》是他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 ▲ 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他睿智的语言,照亮了我们日益 ▲ 的内心。
A. 况味 质朴无华 幽暗 B. 意味 质朴无华 幽闭
C. 况味 洗尽铅华 幽闭 D. 意味 洗尽铅华 幽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况味,是指境况和情味。意味,1.值得细细体会的意义和趣味; 2.含有某种意义(常与“着”连用)。本题第一空前边是“苍凉的人生”,所以此空应该指“境况”,故填“况味”;
质朴无华,意为朴实而毫不虚夸。洗尽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指从低俗中脱离出来,一种世俗的改变。此空指史铁生的文字“朴实而毫不虚夸”,而不是指世俗的改变,故填“质朴无华”;
幽暗,昏暗不明。幽闭,囚禁;软禁。此空指人们的内心,故填“幽暗”。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词语(含成语)的运用能力,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比如本题的第三个空就可根据语境填出答案“幽暗”。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四、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本题的第二个空就可用这里的第二种方法“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从而得出答案“质朴无华”。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史传和小说在文体上没有一条决然的界限,它们的区别仅在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 ▲ , ▲ , ▲ 。 ▲ , ▲ , ▲ 。史传在文体上孕育了小说,但在精神上阻滞了小说的发展。
①当小说宣布自己是虚构的
②而小说家偏偏要与史传认宗续谱
③传统观念看不起小说,视小说为无稽之谈
④彻底摆脱了附庸史传的自卑心理
⑤一些评论家又开始素隐探幽,寻找小说影射的真人真事
⑥在叙述的时候总要标榜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实有
A. ③⑥②④①⑤ 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①②⑥⑤④③ D. ①④⑤③②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既是补写题,又是排序题。解答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段内容论述的是史传和小说的关系,从上句“它们的区别仅在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可知下文应分析二者内容不同的结果,故应接③,排除CD选项,通过通读理解本文段的意思,可知③后边应该是评论小说家们的心态,故应该先接②,再接⑥,排除A。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补写排序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排列出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根据上下文,找出相关联的语句,再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第三步,根据所选答案回原文,审视答案是否合理。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