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18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其它类诗歌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爱情闺怨诗.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军旅诗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贬谪凄苦.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闺怨宫思.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理解诗句含义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生活杂感.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生死悼亡.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题壁书志.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题赏析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政治讽喻.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羁旅思乡诗专练.doc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
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主要有赠内诗和悼亡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手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综合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
……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贬谪凄苦
〖主题解说〗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1.下面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B.“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C.“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D.“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
【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