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题,约31940字。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就是说,是不是“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________。那么什么才能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会________。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我们觉得________,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标志 触目伤怀 赏心悦目
B. 标志 触目伤怀 清耳悦心
C. 标准 悲从中来 赏心悦目
D. 标准 悲从中来 清耳悦心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B.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C.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D.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分析】(1)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解答】(1)第一处,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结合“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分析,主要讲是判断的衡量准则,选用“标准”。
第二处,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悲从中来: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结合“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分析,此处主要是产生悲秋的情感,选用“悲从中来”。
第三处,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清耳悦心: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结合“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分析,这样的草木柔条发芽长叶给人愉悦的感觉,选用“赏心悦目”。
故选C。
(2)原句错在一面对两面。A.“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搭配不当,主语应是“作诗的人”而不是“人作的诗”。
C.一面对两面;应是诗人内心是否感动而不是诗歌是否令人感动。
D.应是诗人内心是否感动而不是诗歌是否令人感动。
故选B。
答案:
(1)C
(2)B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3. 下面四副对联,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3)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4) 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 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A. 司马迁 诸葛亮 辛弃疾 项羽
B. 文天祥 康有为 李清照 项羽
C. 文天祥 康有为 辛弃疾 岳飞
D. 司马迁 诸葛亮 李清照 岳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