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10字。
高三语文统练试题
(本套试卷共计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 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 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 “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 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箍棒的“箍”
B. 定海神针的“定”
C. 金箍棒 演变
D. 金箍棒的原型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 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 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 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 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 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 “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
A. 坐不住 B. 空欢喜
C. 没得耍了 D. 坐立不安
7.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 “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 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 “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 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B 2. 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写极为相像:大小形制(或“长度、粗细、形状”)一致,都有箍,褐黑色、质地坚密似铁的铁力木与乌铁的颜色质地很相似。 3. D 4. B 5. A 6. C 7. B
8. 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
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B项,“测量其长度”与原文“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不符。故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