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9030字。
上海市普陀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20.6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 80 分,写作部分 7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运用(10 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5 分)
(1) 人不堪其忧, 。(《论语》)(1 分)
(2) “ ,此心吾与白鸥盟”出自诗人 的《登快阁》。(2 分)
(3)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比喻暗示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 ”。(2 分)
2. 按题目要求选择。(5 分)
(1) 小明一心读书,不愿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以下选项中适合用以劝说他的是( )。
(2 分)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C.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 下列选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汉字字体演变的界限,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在汉字的历史上,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都有同时通行的阶段,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我们讲字体的发展,只是通过一种字体的典型形态来分析它们的整体差别,很难 。
A. 确定字体产生的准确时间
B. 把握字体演变的整个过程
C. 区分不同字体的字形变化
D. 解释各种字体的演变规律
二 阅读(7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3—7 题(16 分)
杜诗何以为“诗史”
①杜诗何以为“诗史”?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因为杜诗“善写时事”,具有“实录”的特点。这一解释对杜诗的理解过于简单。宋人胡宗愈认为杜诗详陈个体经历、抒发主体情志, 而读者却可以从诗人的“一人之诗”了解“一代之史”。这个看法显然更为注重诗人自我记述和主体表达对“诗史”的意义。问题是:个人化、主观性的“一人之诗”,何以能呈现公共化、客观性的“一代之史”?
②早期的诗论家,在讨论诗人的个体抒情与时代社会的联系时,往往从儒家诗教观“观风知政”的角度来认识。循此思路,即使是诗人最自然的饥寒之怨和温饱之乐,都具有知其政事之兴衰的意义。晚唐孟启《本事诗》称杜甫“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