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490字。

  上海市杨浦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2020年5月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6分)
  1.忆昔午桥桥上饮,                             (《临江仙》)
  2.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
  3.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                            ,甚恐。(《黔之驴》)
  5.我们常常用《爱莲说》中                   ,                    来形容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坐中多是豪英(注意“豪”的书写)
  (2)弓如霹雳弦惊露从今夜白
  (3)露从今夜白(注意“露”的书写)
  (4)以为且噬己也
  (5)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注意“蔓”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6一9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诗文作者为同时代的宋朝人。
  B..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拥有心系天下的赤胆忠心。
  C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有过被贬谪的痛苦经历。
  D.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叙写了作者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感,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和深挚的爱国热情。
  B.甲诗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能巧妙借景抒情,情境交融,抒发的情感慷慨悲凉,真挚深沉。
  C.乙文中“二者之为”具体是指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物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览物之情。
  D.乙文作者不仅劝勉友人看淡得失,自己适值贬官仍心忧国事,体现了其豁达的济世情怀。
  9.乙文中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了“                   ,                  ”的旷达胸襟,也含有“                     ,                     ”的高尚政治抱负。而“仁人之心”在甲诗中则表现为“                          ,                      ”,展现了其                                的坚定信念。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乙】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有误,《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
  C.文天祥受朝廷重用,没有被贬谪;
  D.有误,乙文重在表现诗人心系天下的情怀。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予,我。尝,曾经。求,探求。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面对不同景物时的以物喜,以己悲。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乙】文中的古仁人有坚定的意志,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他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甲】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示了“仁人之心”,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答案:
  (1)B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3)C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