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诵读、作文、复习和检测<br>
第十三课《松鼠》<br>
第十四课《松树金龟子》<br>
第十五课《国宝——大熊猫》<br>
第十六课(师生自荐课文)<br>
诵读欣赏<br>
作文训练<br>
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br>
【目的和要求】<br>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咏物诗的特点。<br>
2、能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并能向人介绍动物的外形、动作、习性等。<br>
3、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br>
4、本单元都是科学小品文,要体会其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介绍事物的特点,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br>
【重点与难点】<br>
(一)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体会咏物诗的特点。<br>
[分析] 《蝉》<br>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br>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br>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br>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