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重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难点)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听、唱完毕后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基础梳理
  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誓言(shì)胸膛(táng)山涧(jiàn)
  高粱(liáng)缠绕(chán)埋葬(zàng)
  蚱蜢(zhà měnɡ)挚痛(zhì)嗥鸣(háo)
  斑斓(lán)谰语(lán)亘古(gèn)
  默契(qì)镐头(gǎo)辘辘(lù)
  (2)理解词义
  ①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③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④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⑤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⑥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⑦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⑧亘古:远古。
  ⑨喷涌:(液体)迅速地往外冒。
  ⑩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2.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3.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有改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关外的东北人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示例一
  一、引入情境,营造气氛,感悟时情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运用身边的资源,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而课堂气氛很融洽,也很浓厚。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担心问问题会被同学看不起,没有问问题的意识。
  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让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
  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示例二
  回来后静静地回味思考着这两节课。不同的导入,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表达的也是人之常情,但一节的情境是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嘻皮笑脸,整个教室的气氛热闹。一节的情境是严肃,甚至带有点庄严,整个教室的气氛悲愤。相对于教学《土地的誓言》,哪一种更为合适,自是不言而喻。因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