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70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4 故 乡
  课题 故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读准字音 阴晦(huì) 心绪(xù) 寓所(yù) 猹(chá) 獾(huān)             五行缺土(xínɡ) 祭祀(sì)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间(bì) 愕然(è)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深黛(dài) 惘然(wǎnɡ) 隔膜(mó)
  恣睢(zì suī) 瓦楞(lénɡ) 伶仃(dīnɡ) 萧索(suǒ)
  秕谷(bǐ) 鹁鸪(bó ɡū) 苛税(kē) 潺潺(chán) 寒噤(jì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缺乏生机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复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看不起。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