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10+7270字。

  第二单元 第七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子
  B.要(yào)誉 恶(wù)其声 羞恶(è)
  C.外铄(shuò) 庶(shù)民 强(qiǎnɡ)恕
  D.荑(yí)稗 安宅(zhái) 荑稗(bài)
  【解析】 A怵:chù,B要:yāo,D荑:tí。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E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E.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解析】 A内—纳,B要—徼,C然—燃,D希—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非恶其声而然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樊迟未达
  D.我固有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 两个“斯”都当“那么,就”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解析】 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C )
  A.仁,人之安宅也。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解析】 都是判断句,BD是一般陈述句。
  6.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由恻隐之心,推而广泛,孟子认为,人天生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天生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
  C.“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说明仁义礼智是人本来
  ……
  第二单元 第七课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
  B.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
  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
  【解析】 反: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金就砺则利
  B.天下恶乎定非恶其声而然也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 恶:①哪里,怎么,②厌恶。A就:接近,靠近;C之:的;D则: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
  B.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C.知皆扩而充之矣舍正路而不由
  D.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解析】 A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
  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解析】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极力主张人性本善的。
  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