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份。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士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抓住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并引导学生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两个板块,这两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集的方法;“向朋友展示自我”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聆听、说话、写作的习惯。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5.秋天的怀念 2 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
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品味探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
5.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及古代敬辞、谦辞。
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
6.散步 2
7.散文诗二首 2
8.《世说新语》二则 2
写作 学会记事 2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2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师:(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
生: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母亲“我”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
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5《秋天的怀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参考答案:
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达。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成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题目的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