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30字。
《说“木叶”》教案
班级
课标要求(课标解读)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和内容安排)】 备注
[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
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导入2: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