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10字。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单元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内容提要〕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与地坛》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登泰山记》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学习策略〕
1.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3.品味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的民族的审美传统。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素养目标 备考指导
1.品味《故都的秋》中优美、精警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丰富含义,鉴赏语言风格。
2.理解《荷塘月色》情与景的关系,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领会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或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或分析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荷塘月色》的重点内容,是高考语言运用题考查热点。[语言建构与运用]
情景导学
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愁绪寄诸秋色:“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