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50字。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兼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文化经典。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预习,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点,整理疑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墨子其人其事,以及墨家的基本思想。
  2 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质疑,提交问题。
  3 借助导学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为课上小组合作交流做准备。
  4 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思考“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通过对《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节选作品的学习,已对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且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为学生理解墨家思想的内涵,以及儒墨两家思想的比较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会“兼爱”的内涵,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2 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2 探究墨子“兼爱“思想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课前预习
  1 查找关于墨子及“兼爱”思想的资料,大致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2 朗读课文,通释文章大意。
  3 参照注释、工具书、练习册对重点的词句进行梳理。
  4将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障碍整理出来,在组内和组间进行交流,若仍有疑问,小组长负责汇总。
  5独立 思考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导入】设疑激趣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提到中国文化主流的时候,往往“儒道”并称,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没有这样的并称,而当时最显著的两个学派是“儒墨”或“孔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墨家是非常显赫的。然而在后代,一直到清代以前,研究墨子的人却非常少,墨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预习展示,介绍作者。)
  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为何后来却销声匿迹了呢?墨子的思想到底有哪些?为何他的学术后来淹没了呢?我们现在学习墨子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今天,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墨子。
  【设计意图】激发探究欲望
  【讲授】文言释疑
  共同解决预习过程中未解决的字词句的障碍。
  1 是以不惮举其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