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20字。

  《荷塘月色》优质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手法的运用。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反映的社会内容。
  【文学常识】
  【简历】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景链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哪里走》)而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自读预习】
  1.字音
  (1)煤屑(     )
  (2)蓊蓊郁郁(     )
  (3)阴森(     )
  (4)踱着(     )
  (5)弥望(     )
  (6)点缀(     )
  (7)羞涩(     )
  (8)霎时(     )
  (9)酣眠(     )
  (10)梵婀玲(     )
  (11)鹢首徐回(     )
  (12)櫂将移(     )
  (13)敛裾(     )
  2.通过作者的行踪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释疑】
  1.请找出第四段中的几个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2.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3. 作者在第五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与第四段的哪句一样?第四段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第六段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