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60字。

  《红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这对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素养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
  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体会闻一多诗歌的“三美”艺术。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点拨法。
  2.点拨法: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