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840字。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景方法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散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领略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主观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
二、背景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学知识--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