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80字。
《故都的秋》的色彩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中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佳作,在这些文章的阅读中,学生会受到美的熏陶并体验到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质,传统教学方式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能否借由课内文章的赏读而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研究中国现代散文以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品,在更浓厚的兴趣的指引下,独辟蹊径地钻研出中国现代散文小说的艺术精髓、领会它们的艺术风采,这便需要老师引导并给予学生恰好的切入点。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描写秋景的名作,它体现了老北京的清静悲凉中的怡人秋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选取片段和场景,所有的内容和语言都紧紧地为他心中的意境服务。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他自己的作品《故都的秋》正是以上特征的典范。《故都的秋》集中笔力饱尝故都秋的特别滋味,是为“清”,即题旨醒豁、慎加选择;文章写出踏在槐树落蕊上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为“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密;文章真切自然、没有虚饰,让人身临其境,是为“真”。这样的文章字斟句酌,产生了极大的吸附人心的“吟味力”。
郁达夫是一个文字高手,他的散文的艺术风采如何对学生的鉴赏与写作产生最直接的关联和影响是老师关注的重点。我们选择从色彩的角度敲开这扇奇妙之门。
《故都的秋》关于色彩的文字主要出现了三处。第一处是“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番表达是作者对色调的非常清晰的评价。蓝色或白色是忧伤清冷的色彩,它不像紫黑色那样压抑深沉,也不像淡红色那样温暖欢欣,更为适合表现故都清静悲凉得恰到好处的安详从容。第二处是第七节“秋雨话凉”场景里“天又青了”和“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的描写,在习习的秋风中天是青的,衣服也是青色的,这种颜色的选择很显然也非常刻意。青色的清冷扑面而来,也让这样的景色深深地融入清静悲凉的秋色中。第三处是写秋枣的颜色,作者没有把“红得惹眼”作为枣子最典型的色调,反而独到地欣赏淡绿微黄的颜色,认为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不想让这篇文章沾染丝毫的繁盛壮丽的气息,只求留下不变的清冷、孤寂和悲凉。
这种对色彩的偏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