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公开课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三、字词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