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90字。
考点三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翻译中考核,因为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最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间接地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一轮复习中要足够重视。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相关知识|
判断句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时候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方法思路|
★辨别判断句“3法”
|对点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 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2)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解析:(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