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70字。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导入:
  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明确其出处,引出孟子及《孟子》:然后梳理文化常识: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滕文公》、《公孙丑》、《万 章》、《告子》、《离娄》、《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44岁的时候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在齐国的稷 下学宫任教期间,被尊为卿,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作为著名大师,孟子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大大超过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规模。虽然孟子得到各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始终未被重用。62岁结束周游生活。
  孟子见过7位诸侯,分别是梁惠王、齐宣王、宋偃王、滕文公、邹穆公、薛文公、鲁平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那么这次对话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 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在翻译的基础上读懂文本。(重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