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齐桓晋文之事》论证特点教学设计
在孟子的文章中《齐桓晋文之事》是较难较复杂的一篇 , 读者欣赏和赞美孟子机智辩才之后 , 却要么说不出全文的说理过程 , 要么会纳闷孟子为什么要绕那么多的弯子 ? 为什么不顺着开头齐桓晋文的想称霸来批评宣王不施仁政的缺点 , 为什么不从文章后半部分 “ 邹人与楚人战 , 则王以为熟胜 ” 开始说得简短明了 ? 为什么 , 好多次宣王问话 , 孟子竟然拒答或故意言他 ? 我们可通过讨论课型 , 顺着这些疑惑不解处、难点挑战处确定学点 , 进行学法设计 , 来完成预设教学任务和非预设教学内容。
预设任务 : 认识本文缘同化异的逻辑智慧 , 分析缘同化异的根本原因 ; 理解孟子重视仁是因为重视人。
非预设任务 : 学生发现和提出的关于论证的任何问题 , 包括类似于本文第一段那些问题 , 包括孟子的在其他文章中的说理特征 , 包括孟子的仁的思想 , 甚至包括孟子的形象问题。
预设和非预设是相对的 , 或通过预设内容而发现更高更新更具有挑战性的非预设内容 , 或通过非预设内容的讨论水到渠成地完成预设任务。若预设和非预设产生矛盾时 , 要么有勇气放弃预设任务 , 让学生乘兴思考讨论非预设话题 , 要么允许给非预设任务提供最大权力的陈述和辩解机会。
预设和非预设不仅体现在 “ 主导 ” 和主体的关系中 , 也体现在 “ 主导 ” 自身的进一步思考中 , 还体现在 “ 主体 ” 对不同问题的关注先后中。
这一方案以老师提前公布的讨论题为主 ,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 可提前一天布置中心讨论题 , 课前课中并重 , 老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提高和深化。
(1) 熟读、复述
(2) 为了仁政孟子在哪几方面对宣王进行了说服或暗示启发 ? 这是个概括性很强的问题 ,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概括 , 如 :
① 宣王有没有实行仁政的个人素质、愿不愿实行仁政和如何实施仁政三个方面。
宣王有没有实行仁政的个人素质的问题 , 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 a 首先肯定宣王之德 “ 可以保民 ” , 然后用衅钟之事引出宣王仁的素质 , 诱使宣王对百姓进行关注 , 使宣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君主 , 有更多潜在仁心的君主。向这样的君主建议实施仁政 , 要比单纯把仁政当做手段的君主要容易得多。愿不愿实施仁政的问题 , 孟子从 “ 故王不王 , 不为也 , 非不能也 ” 到 “ 以若所为 , 求若所欲 , 犹缘木求鱼 ” , “ 必有后灾 ” , 再到 “ 邹人与楚人战 …… 熟胜 ” 的议论三个步骤 , 解决了 “ 愿不愿 ” 的问题。如何施行仁政 , 就是盂子回答宣王的最一个问题 , 于是完成了三个方面的说服。
② 内部需要和实现霸业两个方面。
内部需要与实现霸业 , 又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 个人需要和国家需要 ; 国内需要和称霸需要。因而仁政不但是称霸的需要 , 而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