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字。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和最有成就者,是中国古代思想、礼仪、文化的典范,他们的语言应该是规范而经典的。作为反映孟子思想文化和言论的《齐桓晋文之事》,行文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共约 1680 个字,而其中的虚词个数将近 500 。掌握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巩固掌握高中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下面对本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而用法复杂多变的 “ 之 ”“ 以 ”“ 于 ”“ 为 ”“ 而 ”“ 若 ” 六个虚词进行梳理分析,以便参考,也来商榷共同提高,其中有很多用法都是各种资料上难以查找的。
  之,全文共出现 68 次,其意义用法如下(均指带点字,后同)
  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一)代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未之闻也,即未闻之也的倒置。(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可译为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二)代保民而王的人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句式同上。没有人能阻挡他(保民而王的人)。
  2 、其若是,孰能御之 ?
  3 、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 “ 于 ” ,做复指宾语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之 ” 指冒号之后所言。
  (四)代牛
  1 、王见之
  2 、王曰:舍之 !
  3 、以羊易之。
  4 、故以羊易之也。
  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五)代 “ 以羊易牛 ” 这件事(或做这件事的原因)
  1 、曰: “ 有之。 ”
  2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做这件事的原因)
  3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后一个之为做这件事的原因)
  4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六 ) 代别人心思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七 ) 前文所提及的人
  曰: “ 有复于王者曰: ‘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则王许之乎 ? ”“之 ” 指 “ 有复于王者曰: ‘ …… ’ ”这说话的人。
  (八)代上文所说之事,做复指宾语
  1 、王请度之 ! 代指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
  2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代指: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轻暖不足于体与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中的物品和人。
  (九)代 “ 霸道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