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0字。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哈姆莱特》作为戏剧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诗化的语言、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独白旁白的丰富运用等都是可教点,但是剧本很长,尤其是台词比较陌生,学生阅读期待容易受挫。面对这种长文本,教学如何符合学生学情、满足学生心理和已有的知识需求。同时,戏剧和小说、散文的教学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是这堂课教学点确定的依据。
  【学情分析】
  1.学生能读懂剧情。所以,剧情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做简单梳理,但对台词的文学性体味不够,容易滑过而错失人物在台词中的情绪体验,对人物内心感受不是很深。
  2.学生表演的能力不够,缺失专业演员的知识及感觉,但能进行角色体验。所以,本节课尝试以“演”入文,体验人物台词的文学韵味,以学情视角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剧本阅读,基本熟悉戏剧剧情。
  2.抓住人物最集中的台词,反复揣摩其丰富的文学意蕴,体验人物的情绪变化。
  3. 借助表演,从表情、语气、动作、舞台的空间来感受人物台词的文学性。
  【教学重点】
  依托表演,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台词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剧场效应的还原。
  【教学方法及策略】
  1.以默片入文、情景体验、以图返境。
  2.采用对话、表演、评戏的活动化策略。
  【课前学案】
  任务1:仔细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
  任务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揣摩意味,尝试表演。
  【教学过程】
  一、默片引文: 观看1-2分钟默片
  猜台词: 依据剧照,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猜发生了什么。
  设计意图: 采用陌生化效应,吸引学生兴趣,达到引文的目的。
  二、还原台词 :
  1.呈现剧照及文本台词,打乱顺序,请学生为台词配表情包。
  2.依据学生的惊讶点提出主问题:台词为什么必须这样说?
  设计意图: 通过表情包与台词的连连看,激发学生探究人物内心的欲望,也引发学生对人物台词的思考,引出教学主问题。这个环节容易出现学生争鸣,学生对台词的初步理解恰恰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而争鸣点恰恰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点。这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三、聚焦台词: 聚焦文本中反复出现“进尼姑庵去吧”, 设计主要活动。
  活动一:看戏
  1. 学生分角色读文本,体验台词的形象性。
  哈姆莱特: 进尼姑庵去吧! 难道你想生出一大群罪恶的人吗?
  奥菲利娅:噢,殿下!
  哈姆莱特:我们都是无赖,你都别相信, 进尼姑庵去吧。
  奥菲利娅:噢,天哪!谁来帮帮我!
  哈姆莱特:我知道你们怎么涂脂抹粉的,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 快点进尼姑庵去吧!
  奥菲利娅:上帝啊,让他清醒过来吧!
  哈姆莱特:得了,我不想领教了,都害得我发疯了, 进尼姑庵去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