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50字。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
(板书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是谁说的?(李斯)对,它就是秦朝李斯说的(板书“李斯”),并且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谏逐客书》里面(板书“谏逐客书”于“李斯”之上)。鲁迅评价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可以看出李斯在秦朝文学的地位极高。
学习目标( PPT ):
1 、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2 、学习政论文的论证方法
照议论文的结构来分的话,本文可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文恰好对应。(展示 PPT 并板书:)
一、引论(第 1 段)
二、本论(第 2 、 3 、 4 段)
三、结论(第 5 段)
一、引论(第 1 段):逐客为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找学生说说开头所含信息都有哪些。师补充。
1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2 、语气谦和,平心静气。
3 、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补充背景: “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史记集解•新序》
二、本论(第 2 — 4 段):纳客与逐客
(一)第 2 段:
1 、自由诵读此段并勾画信息,哪几位先王用了哪些客卿?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过一会提问学生。)
2 、客 卿于秦有功(第 2 段):
穆公求五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引用史实铺陈排比——举例论证
3 、作者总结此段的方式:反问总结、反面假设总结
4 、齐读此段,感受作者的语言气势。
(二)第 3 段:
1 、自由诵读,并划分此段层次。(找一生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师反馈。)
2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结论:秦国(秦王)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3 、此段由学生提炼出论证方式:反面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 、齐读此段,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三)第 4 段: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不同
1 、为此段分层:天道、圣王的做法——正面
秦国目前的做法——反面
2 、总结此段的论证方式: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3 、齐读此段,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4 、拓展联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齐读此段文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