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0字。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 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2、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赋,文体名。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最早有战国荀况的《赋篇》,汉代形成特定体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一般都用韵。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
《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赋的最大特征是铺陈排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牧的《阿房宫赋》,去体味“赋”这种文体的魅力。(微课视频)
二、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完成“填字训练” 。(整体感知文本) 阿房之宫,其势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三、再读文本,思考问题 。(局部探究文本) 1.文本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外观的? 2.文本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内里的? 3.文本是如何从铺叙转入议论的? 4本文主旨是最后一句?还是最后一段?
四、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本结构
•规模宏大外观
•布局精巧
•宫女如云内里
•珍宝如山
外观:铺叙 内里:铺叙 秦爱纷奢:议论 文章主旨:议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