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8720字。
《阿房宫赋》讲解教案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出身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三年(829)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订《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力主削平藩镇,统一全国,加强国防,收复失地。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他主张“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就是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并用生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他为“小杜”。著有《樊川文集》。
【解题】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阿房宫,系秦王朝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一座巨大的建筑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南营造新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古六尺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过五丈旗”。《汉书•贾山传》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有大桥架在渭河上,向北直达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征用民夫七十多万动工兴建,至秦灭亡时尚未全部完工,所以此宫没有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将其焚毁,大火三月不灭。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南,现存高大夯土台基,高约七米,长约千米。
本文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作者时年二十三岁。当时敬宗即位,年仅十六岁,却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作者写下此文。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当朝的最高统治者。 【注评】
六王毕, 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此即指六国。毕:完了,结束,指灭亡。 四海一, 四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