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00字。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与妻书》导学案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二、题目解说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三、写作背景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四、资料链接补充介绍作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黄花福州十杰之一。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课本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林觉民的故居位于福州南后街杨桥路口,现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1.注音释义。卿(qīnɡ)    晤(wù)   彀(ɡòu)    恸(tònɡ)    语(yù)婉(wǎn)    嗟(jiē)   虐(nüè)     眷(juàn)    旁(bànɡ)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