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80字。
《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师”的独到见解;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尚有不足,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还需引导培养。同时学生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对本课的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有一定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师”的独到见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突破方法: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5.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那么历朝历代都是这种风气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学习韩愈的《师说》去了解唐朝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
【学习目标出示】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师”的独到见解。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列关于韩愈的叙述,何者正确?
①河南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②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③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④欧阳修以“文起八代之衰”赞美他的成就。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合作探究】
1、文章中带“师”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中“师”的含义有哪些?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对“师”的独到见解?请找出,说说你的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