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