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5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词人辛弃疾以历史事件、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寄托哀思、怀古伤今的目的。“用典”成为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故”承载了丰富的意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用典”,对学生深入理解全词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这首词,注意诵读,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地“读”词,在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今天我们就学习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全词,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重点解决佛的读间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2、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感情。
  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3、本词写的事例比较多,很明显是怀古的,这种写法在诗词鉴赏中称之为“用典”。教师讲解用典的定义。
  4、要了解用典的作用必须做到“知人论世”。补充本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新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又把他调理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此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的。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这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三、合作解疑,分析用典的作用。
  本词共有几个典故,各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