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字。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生课前活动设计
1.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鲁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概括段意,理解文章思路。
4.尝试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5.复习以往学习的论证手法,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6.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语句,可以同学之间探讨。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评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授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主义啊(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义)那么主义是什么哪?(引入主义概念)明确:主义就是一种重大的原则主张,社会制度,思想作风等。听说过那么多的主义,有没有听说过拿来主义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此教学环节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入主题)
每一个主义的提出都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拿来主义也不例外,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是什么(此环节重在引出整个文章结构)
[初读感知]阅读文章,想一想“拿来主义”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此环节考察学生筛选整合的能力)
明确: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文章接着阐述怎么办,通过探究找到答案
探究一:
大宅子比喻什么?文章列举了哪三种对待“大宅子”的错误态度?
在回答大宅子是什么问题时引出背景链接(此环节重在通过背景分析理解大宅子的含义)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先进文化也拒绝吸收,主张“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下这篇杂文,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