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00字。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写作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体会新时期下,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教学方法】
  情景再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预学案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作品相关——《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四、【文体相关】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