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0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咀嚼语言,赏秋体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独特情感。
  一、文本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对于秋,我想更有颇多感悟。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秋霜风雨夕》)“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霜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秋中道出了漂泊的孤独与凄凉。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又道出一种怎样的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初感秋味
  衔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要想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梳理文章思路。
  第1、2自然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凸显北国之秋的美丽;(恋秋)
  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第4自然段:秋槐落蕊图;(写秋)
  第5自然段:秋蝉残鸣图;
  第6--10自然段:秋雨话凉图;
  第11自然段:秋日胜果图;
  第12—14自然段:北国之秋味与南国之秋味进行对比,对北国秋的赞美。(议秋)
  三、题目到文眼
  师:能够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就是能够点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文章中,文眼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眼,能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投影)“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
  大家按这个方法找一找,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