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