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90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整堂课预设:
用“‘与点’之因”这个问题串联起整堂课,教师不设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的顺序,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的情况,顺势引导,将本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灵活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此教学设计从【研读探究“与点”之因】起,是按照本次课堂教学学生问题生成的顺序而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四个弟子的志向和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模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见贤思齐,认识、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联系实际,在品读中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模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导语】
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代米芾说: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老师想说:彼巍巍乎大哉之孔子,不在廊庙,不在逝波,而在薪继火传,代代不息中。
万世师表,斯文在兹!
这节课,让我们以敬畏之心走近《论语》,走进孔子,姑且想象我们就是孔子的学生,正在他的课堂上,让我们做一个虔诚的弟子,去沐浴先哲之圣明,体味经典之魅力。
【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
1、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是哪几位?(如果按回答问题的顺序答: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
2、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与题目中的名字不同?这是为什么?
3、孔子这位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什么题?(志向)(明确: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往往称名。)
【研读探究“与点”之因】(本课重点)
这堂课是以怎样的方式展开的?(对话)
以对话方式交流探讨,孔子整堂课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弟子们畅所欲言,这节课,我们也效仿这种对话方式进行课堂交流。老师也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为什么孔子最后“与点”?
以下内容是根据本次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生成的顺序而写。
学生自读后,认为是曽皙与其他人的志向不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解读志向,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
一、明确几个弟子的志向,用自己的话概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