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60字。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词(若、为)、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熟读文本,把握孟子论述的观点和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下预习时自主完成学案问题,包括重点字音、重点实词(若、为)、词类活用(类型、意义)、特殊句式(主谓倒装等)、名句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详见学案)
  课上教师汇总学生学案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问题探究】
  课上重点展示和交流以下问题:
  1、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文本中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3、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的中心观点是希望齐宣王能“保民而王”。为此,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但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拓展提升】
  以“仁者无敌”为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
  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引导学生明确完整的议论文文段的写作公式:议论文段=观点句+阐释句+叙例句+分析句+总结句。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展示教师下水诗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授课人 姜志彬 课 题 齐桓晋文之事 年级
  班级  高一、15班
  学科 语文 所反思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孟子的政治理想。 日  期 2016年12月30
  问题研究情况
  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把握孟子论述的观点和政治理想,并通过议论文段的写作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为了突出重点,文本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完全以习题的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